四川是“千河之省”,水系發達、河流眾多,是長江、黃河的重要水源發源地、重要水源涵養區和主要集水區,輸出的水量占三峽庫區的80%,可以說我省的水環境質量好壞不僅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也關系到長江、黃河流域水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今年以來,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考驗下,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經信、住建、水利等省直部門始終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以水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打好污染標志性戰役、深入實施治水專項行動、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7月28日,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通報會,會上省生態環境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廳新聞發言人李岳東,圍繞全省上半年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和川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進展情況作了簡要介紹。
水質改善情況
上半年,全省水環境質量整體呈現穩中趨好勢頭,創“十三五”以來最佳成績,尤其是岷江流域11個國考斷面歷史首次全面達標。87個國考斷面中已有83個斷面全部達到優良水質,優良比例95.4%,同比上升6.9個百分點,高于國家考核目標要求(81.6%)13.8個百分點;10個出川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標準,劣V類斷面全部消除。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達標率為98.5%,上升了3.4個百分點。
全省11條主要河流中,嘉陵江、雅礱江、青衣江、長江(金沙江)、大渡河、安寧河、黃河等7條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繼續穩定為100%;岷江、渠江、涪江3條流域國考斷面水質明顯改善,今年上半年較去年同期分別增加9.1、25、33.3個百分點,優良比例也均達到了100%;沱江流域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同期略有波動。
從市州“優三劣五”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來看,攀枝花、廣元市、廣安市等14個市(州)優良水體比例保持在100%,其中成都市、德陽市、宜賓市分別優于考核目標62.5、28.6、16.7個百分點;樂山市、自貢市、眉山市國省考核斷面水質均超過了年度要求,分別優于考核目標16.7、16.7、7.1個百分點;瀘州、資陽和內江3市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均達到考核目標要求。
水污染防治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各相關部門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履行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不斷推動基礎能力建設,加快突出水環境問題解決,系統實施水資源和水生態綜合保護,切實做到了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水污染防治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全省水污染防治總體水平穩步得到提升。
李岳東表示,水污染防治工作要堅決打好四場標志性戰役。一是沱江流域治理成效鞏固戰。今年以來,省生態環境廳和省直部門會同沱江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完善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推進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各級治水護水的責任不斷得到壓實,依法精準治污的水平明顯提升,由19名院士和專家組成的沱江顧問團以及沱江研究所的智囊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對沱江等重點流域把脈會診,科學治水,流域水環境質量整體實現大幅改善。
二是府河黃龍溪達標攻堅戰。省生態環境廳圍繞府南河污水直排、提標改造、面源防控和基流保障等四個方面突出問題,編制印發了黃龍溪工作方案。成都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迅速組織攻堅,實施加密監測,進一步壓緊壓實各級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今年上半年以來,黃龍溪斷面單月未出現劣Ⅴ類,黃龍溪斷面由去年同期V類提升到今年Ⅲ類水質,氨氮、化學需氧量、總磷濃度同比分別下降74%、9.5%、8%。
三是瓊江污染攻堅持久戰。資陽市、遂寧市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基流保障、水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持續用力,實施了安岳城區破舊管網改造和新區截污干管建設、樂至縣東門泵站雨污分流改造、安居區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水質提升等工程,完成5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有效緩解了生活污水溢流瓊江的壓力,跑馬灘和光輝斷面穩定達到III類水質標準。
四是重點流域枯水期保衛戰。針對枯水期水質下降明顯、水質不穩定的情況,制定印發了瓊江、流江河以及沱江重點小流域的枯水期水質管控方案,著力于環境精細管控和工程污染防治相結合,實現以時保天、以天保月、以月保季,全省枯水期水環境質量實現平穩過渡,一些重點斷面還實現明顯改善,16條掛牌督辦的重點小流域達到年度目標要求,青白江、毗河、江安河等14條河流水質達到優良標準。
同時,深入實施水污染治理“補短板”四個專項行動。一是 “三磷”專項排查整治。指導“三磷”企業編制“一企一策”整改方案,并督促地方及相關企業落實整改措施。目前,全省136家“三磷”企業(磷礦32家、黃磷企業14家、磷肥企業56家、含磷農藥企業4家、磷石膏庫30個)全部完成整治,納入整改清單的92家問題企業、99個三磷問題已全面完成整治。
二是園區處理設施建設。全省134家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已有129家完成配套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完成率96.3%。上半年已完成樂山犍為經開區、廣安臨港經濟開發區等5家園區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新增日工業廢水處理規模共6.02萬噸,剩余5家園區配套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預計在8月底總體完成。
三是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啟動編制新一輪“污水三年推進方案”,印發《2020年全省城市建設與管理工作要點》,對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補短板進行系統安排部署。加快實施岷沱江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督促流域各市統籌規劃組織、科學合理實施,強化要素保障,推動完成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226座,占總目標67.1%,提標日處理規模達436.2萬噸。
四是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強化工作安排部署、例行水質抽查監測,積極推行工程治理、環境管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長制久清模式,全省城市建成區城市黑臭水體105個,完成整治103個,完成率98.1%。
此外,積極推出水污染防治四項創新舉措。一是撬動政銀合作破解資金難題。今年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發改、財政等省級部門統籌中央、省、市、縣各級專項資金,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打好政策和資金“組合拳”,積極破解資金短缺難題。先后與農發行四川分行、中國農業銀行四川分行簽訂合作協議,未來3年為生態環境領域提供總額不低于1000億元內融資支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加大對水污染防治項目申報,今年成功申報水生態環境保護中央庫項目278個,總投資191.69億元。
二是實現上下聯動推動川渝共治。省生態環境廳開展川渝跨界河流調研,全面梳理81條跨界河流污染狀況,會同重慶市有關方面擬制了深化川渝兩地水生態環境共建共保協議,重點圍繞水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水污染防治科研攻關、共同爭取中央支持、跨界流域協同立法等5個方面深化區域合作。今年重點開展沱江瀨溪河、渠江銅缽河流域綜合治理試點,近期川渝兩省市將在銅缽河流域啟動實施一批治理項目。
三是突出依法治污強化立法協同。以嘉陵江干流、渠江、涪江等流域為重點,組織開展了嘉陵江流域省內立法調研,推動與重慶市開展嘉陵江流域跨界協同立法工作。同時,岷江流域立法也在積極謀劃籌備中,預計今年內完成立法調研。
四是堅持規劃引領謀劃十四五工作。啟動“十四五”重點流域規劃編制,完成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分析,形成流域規劃初稿。圍繞岷沱江、川渝跨界河流、黃河及川西北區域三個重點方向,謀劃200余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水生態修復、河湖貫通等三年鞏固提升項目,涉及投資500余億元,為水環境質量鞏固和現代化治理水平提升打好基礎。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
今年以來,省生態環境廳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和《省委關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要求,圍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這項重點工作,與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攜手會商相向發力,指導毗鄰市縣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對接深化聯動,推動各項任務順利開展。
一是謀布局編規劃,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編制完成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生態環境共建共治重點課題和規劃兩個研究報告,著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和財政部門共同請示國家部委,積極爭取國家加快啟動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并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是抓協同建機制,上下貫通合力推進。省級層面強化部署大力推動,今年已與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先后4次召開聯席會議,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多次赴渝開展對接會商,加強日常溝通銜接,在跨流域水污染和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川渝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跨界聯合環境督察執法等方面簽訂了10多項深化合作機制。毗鄰市縣搶抓機遇,細化舉措,廣安、瀘州、內江、遂寧、達州等市與重慶相鄰的13個區縣均已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形成上下“一盤棋”推進的整體格局。
三是重聯動強監管,協同共治保障安全。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對川渝跨界河流開展摸底排查,聯合開展瓊江流域實地巡查和瀨溪河流域的聯合巡河。啟動相鄰重點城市大氣督導,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帶隊開展為期3個月的幫扶指導。相繼推動出臺“三線一單”編制成果,加快落實“一張清單管兩地”。聯合開展渠江、涪江流域綜合規劃環評報告會商,組織重點流域相關市縣建立合作機制,構建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體系。從嚴管控跨區域輻射作業活動,切實保障兩地輻射環境安全。目前,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共同制定了具體工作方案,明確了加強生態共建、深化污染共治、強化共商共管等27項具體舉措,細化了共同爭取國家支持、共同開展調查研究、共同推進生態建設、共同治理跨界污染、共同實施環境管理等五個方面共36項年度重點任務。
下一步,省生態環境廳將繼續堅持“找差距、強基礎,抓收官、出經驗,謀開局、促提升”的工作思路,全面貫徹省委十一屆七次會議精神,深化成渝雙城經濟圈水生態環境保護,持續鞏固水污染防治成果,確保國省考斷面優良水質比例持續提升,穩定消除劣V類國省考斷面,實現全省重點流域干流全面達標,支流水質總體改善。
|